close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鼓勵興建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之綠建築建立舒適、健康、環保之居住環境,發展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設計理念,特委請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於八十八年九月一日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標章之核給須進行綠建築七大指標評估系統之評估,包括基地綠化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水資源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經綠建築標章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可發給標章,評定為綠建築。然而,隨著「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3)的檢討更新,決定於七大指標系統外,加入生物多樣性指標與室內環境指標,成為九大指標。藉此將使綠建築由過去「消耗最少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的消極定義,擴大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的積極定義。
綠建築標章之推動在我國分成候選綠建築證書與綠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為取得使用執照或既有合法建築物,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頒授之獎章。候選綠建築證書則為鼓勵取得建造執照但尚未完工領取使用執照之新建建築物,凡規劃設計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之建築物,即頒授候選綠建築證書,為一「準」綠建築之代表。綠建築﹂這個名詞代表了近日許多國家對環境保護覺醒的建築概念。主要以保護建地資源︵包括能量、水、材料的節省︶不要造成污染為主。但是其實它包括了整個﹁建築生命週期﹂的環保概念,就是對選地、設計、建造、運作、維護和老舊時拆除重建都要慎重考慮,盡量減低對人們的健康與環境的衝擊。

那麼現代建築是如何不綠呢?

現代工業化大都市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混凝土製造出來的建築叢林。混凝土的主要原料是水泥,水泥因製造過程需加熱到攝氏1480度,所以製造每一噸水泥需 600 萬BTU︵約 176 萬千瓦︶的能源,這還不包括後來的運送與製成混凝土的能源。而在污染上,因為這個工業用許多煤當燃料,產生相當多包括了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水銀︵mercury︶等的廢氣。根據一九九一年的統計全世界水泥製造量是 12.5 億噸,想像有多少熱能的使用和廢氣的排放到空氣中了[1][2]。不過最近在台灣,已看到水泥製造業將熱能回收再利用的情形,這是相當好的現象[3]。

其次,因為冷暖氣空調的發明,現代的建築幾乎不再採用建築也可以自己呼吸︵與外界之空氣交換︶的觀念而完全仰賴空調,所以現代的建築多是用機器呼吸,也就是用空調系統耗費大量能源來呼吸。例如僅僅是十六.五平方公尺︵約 5 坪、約一七七.五平方呎︶大小的房間就需要0.五∣一.0仟瓦/小時的電來維持舒適的空調。更別提整棟都是玻璃帷幕的高樓了。而空調必須用的電,在全世界多還是用煤生產的情形下,有多少燃燒的廢氣進入空氣中?又有多少的燃燒後廢料污染大地與水源?

在建築材料方面,以前都是利用石頭、木材、泥土或黏土還有稻桿或麥桿。近五十年來的建材,因為有了化學工業,人們用了許多人造塑膠纖維類製品,所以產生許多大地無法消化的污染問題。

在與自然環境合一上,現代建築更是可以見到許多反其道而行的例子。似乎建築師要刻意忽視建築應該配合環境的能量流動的概念。不論在外型或室內的設計上,都常看到一種屬於﹁抽刀斷水﹂式的,阻斷或切開自然的氣流或人的目光或行進方向的設計。當然這種特別的設計,通常很新奇而引人注目,可以令建築師得獎。

其實,這一切可以說都是工業化的產物,美國這個工業化特別明顯的國家,再加上物產豐富、地廣人稀,過去數十年他們的建築業以及政府政策走過的路,是對是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許可以做為我們的借鏡。依據一位美國建築師喬治.史望生︵George Swanson︶的看法,近日病建築徵候群、多元化學品過敏症等常見報導的問題以及近來美國房子受大量黴菌及蕈︵fungus︶感染的問題。其實這都是是房子呼吸能力變差後產生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二次世戰前造的房子,用木板條與石膏泥︵plaster︶,加蒸氣式暖氣方式蓋的房子,都很少有黴菌問題。而近代美國房子,是用﹁防水氣石膏板﹂,加無交換水氣能力的玻璃纖維隔熱材料,再加中央送風冷暖空調。基本上,如果沒有空調送風,就是一種濕氣只進不能出的設計。濕而不通風的設計,當然空氣品質差,會生黴。當然很不健康,就像住在塑膠袋內差不多。他認為在中央送風空調發明前,建築都必需有辦法不靠機械的幫助而呼吸。然而美國政府大量金錢輔助木材、塑膠、石油、能源工業,是造成今日這種建築方式的主因。

他也提到理想中的建築物應該是會儲存熱氣或冷氣,同時有良好維持室內溫度的能力,不受外在的溫度太大的影響。也就是冬暖夏涼了。這樣的房子就必須在能收集熱的集熱物質與絕緣(絕熱絕冷)物質間得到一個平衡。絕緣與集熱之間的均衡很重要,但如何才是均衡?是要由當地氣候來決定的。

集熱物質:

水泥、石頭、土。

絕熱物質:

玻璃纖維、寶麗龍等石化工業產品,絕熱材質也要能呼吸以維持乾燥。

要注意到絕熱材質在潮濕時就會很容易傳導冷或熱,例如:當濕度 70%時︵美國南方常見的室外濕度︶,玻璃纖維絕熱棉就比棉花的絕熱力差,這是因為棉的電磁呼吸力好︵均衡的正電與負電︶。人類的骨頭︵正電︶與肌肉︵負電︶這種正負不同的電極特性在更新細胞上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電極排列造成的推拉力大大的減輕心臟推力的負擔。有實驗說明如果沒有電極排列的幫助,心臟要像小房子一樣大才能推動人體內近六萬英哩長的血管。當房子及環境失去幫助我們維持這種電極特性的能力時,我們的心臟負荷自然增加,所以現代人很多人罹患心臟病應該不是巧合。

集熱物質與絕熱物質的配合,決定了房子維持溫度的能力。如果房子的牆只能維持熱度 10 分鐘就表示每 10 分鐘你就得用空調維持室內溫度一次。

要有隔熱、集熱、透氣三種功能都具備的建材就是很好的均衡組合。纖維與水泥混合的建材,類似稻草、黏土之組合就是一例。雖然,它們的建造人工費用相常高,不過用這些建材蓋的房子與現代建築法相比較,大約可以省到 40%∣ 70% 的能量損耗。

有許多現代建材希望可以模擬這些傳統建材而且省建築費。例如氣泡水泥磚(Aerated Autoclave Concrete Block)、陶土混合的碎木片磚︵Clay-treated woodchip Block︶、壓縮麥桿板、輕石水泥︵Pumice crete︶、寶麗龍水泥磚(Concrete-bonded Formchip Block),不過以上數種其實只有碎木片磚是電磁均衡的。而且回收木屑作磚有技術上的困難,費用相常高。不過最近發現一氧化鎂︵MgO︶加某些硝酸鹽︵nitrates︶ 再加石頭粉可以製成水泥膠用來黏合其他回收材料成為建材。古代就常用一氧化鎂為黏料,而且將乾棕櫚葉浸在一氧化鎂水泥中可以製出壽命 50 年的屋瓦建材,是很省能源的作法,要注意到這能源的節省包括了砍伐檜木︵cedar︶、政府輔助費、高速公路運費,木材店販賣費。

在德國建屋木條價格是美國的8倍,所以很難被考慮作主要建材。而且在德國如果醫生處方認為你家是疾病之源,需要重新裝修,國家 100% 付費,也許你會認為德國政府是傻瓜。但事實上是因為德國這個國家已經明白,若製造病源屋,長遠的影響要花更多的錢來彌補。美國目前是全世界個人健保花費第一名而健保品質排 39 名的國家。德國是花費排 17 名,品質排第 3 名,那一個國家在健保上政策較正確,應該可以由這項統計看出來[4]。

台灣已有官方的﹁綠建築推動方案﹂,其中建築部分訂定了環境評估九大指標系統:﹁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汙水垃圾改善﹂、﹁室內環境品質﹂、﹁生物多樣化﹂、﹁廢棄物減量﹂。不過目前規定只要通過﹁日常節能﹂、﹁水資源﹂兩項指標,就可取得候選綠建築標章[5]。

﹁綠建築﹂可以討論的範圍非常廣,本文只希望能拋磚引玉,有更多人來關心這個議題。

總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大地﹂應該就是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希望我們能為它做的事。




綠 建 築 標 章:
- - - 其 它 資 料 補 充 中 - - -
1.
2.
3.
4.
5.
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nny857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